清代太和医室治疗盆腔炎的验方
盆腔炎之因,主要与热毒、湿邪、气滞、血瘀密切相关。这些病因,可单独致病,亦可相互兼杂并存,随病情发展亦可相互转化,但其基本病理为:邪犯胞中,冲任受损,气滞血瘀。
方药:
蒲公英30g,红藤30g,金银花15g,紫花地丁30g,土茯苓30g,丹参15g,当归15g,甲珠12g(研末),香附12g,延胡索15g
制法:
水煎服。
用法:
每日一剂,分服两次。
主治:
盆腔炎
方义:
方中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金银花、红藤清热解毒,红藤亦有活血之功;土茯苓除湿化毒;香附、延胡索舒肝理气止痛;甲珠、丹参、当归活血化瘀。全方融清热除湿、理气化瘀药物为一体,共奏清热解毒、疏肝通络、化瘀散结之功效,适用于各型盆腔炎。其加减运用为:偏于热毒炽盛者,重在清热解毒,加入黄连、黄柏、苦参;热入营血者加生地黄、牡丹皮、玄参等凉血解毒之品;偏于湿者,重在除湿化毒。此外,在治疗盆腔炎患者时,还善用虫类药物,如地龙、全蝎、蜈蚣等,以搜风通络,行气止痛,效如桴鼓。
出处:
《太和医案选》
Tags : 用法 , 患者 , 药 , 当归 , 丹参 , 蜈蚣 , 血瘀 , 金银花 , 止痛 , 肝 , 解毒 , 皮 , 功效 , 黄连 , 药物 , 气化 , 蒲公英 , 方 , 病因 , 清热解毒 , 盆腔炎 , 出处 , 牡丹 , 血 , 红藤 , 亦可 , 除湿 , 甲珠